|
|
|
最新消息
>
生物分解產品夯 假環保商品成為減塑陷阱
|
|
文章来源: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808180020-1.aspx
(中央社記者唐佩君布魯塞爾18日專電)全球對抗塑膠污染,努力提出減塑方案,不過專家提醒,部份強調可生物分解的產品,實際降解年限恐比人類壽命還長,且為保存塑形又添加化學品,假環保商品成為減塑陷阱。
聯合國表示,每一年,全球塑膠袋消耗數量高達5000億個;每一分鐘,全球賣出100萬個塑膠瓶。其中大部份塑料製品都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最終流入海洋,估計每年至少有800萬噸塑膠產品流入海中,相當平圴每秒就有一卡車的塑膠垃圾倒入海洋。
海洋污染不僅對生物、漁業及旅遊業造成嚴重影響,當塑料分解成微碎片,由魚類攝入後,最終影響人類飲食健康。目前各國政府已動起來,自2002年起,孟加拉、印尼、澳洲、義大利、美國及加拿大陸續在中央或地方層級,推行一次性塑膠袋使用禁令或加收費用。
歐盟在今年1月公布塑料戰略(Strategy for plastics),5月提出新法案,盼在區域內全面禁用吸管、塑膠餐具和棉花棒等一次性拋棄式塑膠製品,並推動在2025年之前,讓寶特瓶回收率達到90%。
相較全球政府的積極立法,企業也努力研發塑料替代品。市面上有原料來自小麥、稻稈、玉米、竹子、馬鈴薯及甘蔗渣等餐具或吸管,強調使用完,可經由生物分解(biodegradable)完全返回大自然。
駐歐盟兼駐比利時代表處科技組長廖峻德,本身是國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他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這些環保材質的替代產品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釐清。首先是強調可生物分解,但分解需要多少時間,10年、還是100年。若100年也說是生物分解,這樣能否接受。
其次,有些環保材質為了易於保存、塑形,或增加硬度,反而會加入化學品。未來回收處理時,投入成本可能增加。
廖峻德表示,玉米等植物澱粉所做的環保產品,是先將澱粉分解成糖精及發酵,產生有可塑性的聚乳酸粉,原材料具有無毒且可分解的優點,但問題是聚乳酸遇熱會變軟分解,若要能承裝熱食,還得加上交聯劑或抗分解劑等化學品,反而產生毒性,失去環保產品本意。
他說,當消費者追求產品功能愈來愈多,製造商就必須加入更多材料,讓回收愈來愈困難。如果廠商只負責製造賺錢,最後廢棄物卻變成政府責任,甚至要補貼資源回收業者處理,社會也應開始思考這樣是否合理。
廖峻德認同歐盟目前推動減塑從整體性思考,正視產品「材料」才是推動循環經濟的關鍵,歐盟除從產品設計源頭要求使用可分解及無毒性回收材料,更規範業者揭露產品成份,製造商也有義務負擔廢棄物管理與清潔費用,「瞻前顧後」雙重把關,才能真正落實環保。(編輯:屈享平)1070818
關鍵字標籤:...
|
回上頁 |
|
|
|
|
關於澳洲│留學資訊│澳洲學校│留學問題│聯絡我們│最新消息│網站導覽│回首頁
日本留學,家教,多益,多益,家教老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