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大學,澳洲中學,澳洲八大,澳洲大學,澳洲留學中心
    關於澳洲   留學資訊   澳洲學校   留學問題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巴黎台灣原住民電影日 80年來影像對話
文章来源:http://www.cna.com.tw/news/aopl/201809190378-1.aspx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19日專電)首波「台灣原住民電影日」今年5月在巴黎舉行後廣受好評,時隔4個月舉辦第2波,從視覺人類學角度,透過原住民議題電影探討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所選作品時間跨度長達80年。

法國「台灣原住民電影日」是視覺人類學架構下的一個放映計畫,由資深視覺人類學者胡台麗主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思嘎亞.曦谷策展,盼藉此推動台法影像工作者和學者之間的對話平台。

第一波台灣原住民電影日於今年5月舉行,主題為「台灣原住民族的記憶與影像」,獲得許多好評。第2波活動由台灣的文化部和原住民族委員會指導,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及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合辦。

思嘎亞.曦谷表示,無論在法國或台灣,這都是首度透過影展形式,回顧1930年代以來由不同族裔導演執導的原住民影像作品,整個計畫架構預計放映超過20部片,聚焦於台灣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及歷史記憶等議題。

活動內容包括放映一系列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社會改革和權利運動的影片,多數作品是首度在法國公開放映,另邀請跨領域研究的電影工作者和學者座談。

思嘎亞.曦谷受訪時說,「台灣原住民電影日」不是從電影美學、而是從人類學研究方法去觀影,透過影像深入研究一個群體,且由於「原住民」是全球性概念,這次邀請座談學者的研究範圍涵蓋非洲、歐洲、亞洲、美洲、澳洲及太平洋地區等。

她說,對歐洲觀眾而言,這個放映暨論壇計畫是一個探索台灣原住民知識體系和文化遺產的起點。

第2波電影日活動於9月20日在巴黎的布朗利河岸博物館(Musee du Quai Branly)舉行,主題為「台灣原住民族祭儀的復振與挑戰1936-2017」,將放映4部影片。

片單包括「巴斯達隘:1936年的賽夏祭典」,呈現台灣最早期的民族誌影像紀錄;1988年的「矮人祭之歌」,由胡台麗和電影人李道明共同執導,回顧賽夏族人在時代轉變過程中面臨的社會衝突和認同矛盾。

還有胡台麗的「讓靈魂回家」(2012),引導觀眾認識阿美族巫師祭儀,並透過阿美族太巴塱部落青年向博物館要求文物返還事件的紀錄,反思文物歸還的意義及當代博物館與原住民族社群的關係;由阿美族祭師團成員巴奈.母路及導演楊鈞凱合作拍攝的紀錄片「不得不上路」(2017)則帶領觀眾從內部觀點,瞭解祭師的靈觀、生命歷程和日常點滴。(編輯:施燕飛)1070919


關鍵字標籤:留學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