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梨大學,澳洲中學,澳洲八大,澳洲大學,澳洲留學中心
    關於澳洲   留學資訊   澳洲學校   留學問題   聯絡我們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不上“保健品”的當,也要靠自己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n1/2019/0214/c1004-30671492.html"

原標題:不上“保健品”的當,也要靠自己  不上“保健品”的當,也要靠自己  標題中的“保健品”,不包括合法經營、依法宣傳、承擔保健功能和輔助治療功能的正規保健品。我說的就是那些為了從百姓兜裡掏錢無所不用其極的無良產品。  春節假期和一些人聊起保健品話題,多數人認為該行業很混亂,政府下大氣力出手治理很必要﹔夸大甚至迷信保健品功效的人,也還有。今天想說說這一話題。  當“混亂”成為一個行業的標簽,政府層面加大治理力度當然必要。春節前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關於保健食品標簽管理相關規定的公告(征求意見稿)》正在征求意見。其中規定,“對保健食品標簽上應當設置特別提醒區及特別提醒,且特別提醒區應當位於最小銷售包裝包裝物(容器)主要展示版面,所佔面積不應小於其所在面的30%”。按照法規要求,保健品必須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以免誤導消費者,但有些商家將提醒文字弄得很小,恨不得不拿放大鏡看都看不見,以達到誤導的效果。征求意見稿的要求一旦落地,無良商家的空間會更小。  但我今天更想說的是另一方面。一些人上保健品的當,除了監管不盡完善、無良商家太狡猾等外在原因,也有個人缺乏必要科學知識,盲目迷信保健品等內在因素。媒體最近兩則和保健品有關的報道,讓我印象很深。第一則,本版“拍案”欄目曾提及,《錢江晚報》的報道“成都男子和保健品的‘父母爭奪戰’”,說的是因為阻止78歲的父親購買保健品,兒子被勒令不準回家。有人曾說過,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迷信保健品的老人,這家可能永無寧日。這篇報道讓我們再次深刻體會到這點。報道中的父親對保健品的迷信,已經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  想重點說說后一個,《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被謊言帶走的男孩”。前一則報道,老人迷信損失的只是錢(按照兒子的說法,父親在保健品上至少已經花了80多萬元),而這則報道中,父親迷信的結果則是孩子過早離世。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鎮桃園村的梁宏,14歲時被確診為“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他看過西醫、中醫,最后,父親選擇相信村醫的推薦,隻讓他服用某品牌保健品。最終,生命輸給被一再延誤的病情,梁宏在18歲時走完人生之路。  中青報報道描述了“謊言”的具體內容,比如天花亂墜的廣告,比如經銷商上門推銷產品,展示康復病例,有時還會帶著康復的“病友”一同前來。保健品是不是一點效果都沒有,我不敢說,但既然“雙腎結石,腎功能不全”是病,那麼,有病就要醫。作為沒有經濟來源的未成年人(去世時剛滿18歲),梁宏無從選擇,隻能承受父親選擇的結果。而從父親決定放棄治療,相信“海豹油”“男仕口服液”“潤紅胭口服液”“靈芝皇膠囊”這些保健品能治好病的那一刻,孩子的命運已經注定。  孩子離去之后,父親有所醒悟,回憶起當年被“忽悠”的種種反常,可惜已經晚了。從保健品公司角度,孩子死在“謊言”上,但從父親選擇的角度看,他又何嘗不是死在父親的愚昧上?對於一個失去孩子的父親,這麼說有些殘酷,但這就是真相,而把真相說出來,是為了防止他人重復同樣的悲劇。  文化程度低,歲數大,保健品公司對這類消費者“情有獨鐘”。為啥?因為從這些人兜裡掏錢更容易。不是讓人對保健品公司說的一律不信,但一定要留個心眼。比如,保健品不能代替藥物,要是哪家保健品公司對你說“不用吃藥,吃這個就行”,可以斷定它就是騙子。另外,買不買、吃不吃,多聽聽家人、好友的意見,和保健品公司相比,他們才是更應該相信的人。  曙明  曙明(責編:趙爽、蔣琪)

關鍵字標籤:賀寶芙調查揭開亞太區消費者最常見營養迷思